有没有人曾经将音乐从高质量 aac 转码为 mp3(或反之亦然)。互联网上有很多人说这绝对不应该做,但除了理论上只能丢失信息之外,这在实践中重要吗?
- 除了在演播室设备上之外,是否还能察觉到差异?
- 重新编码实际上会丢失很多信息吗?例如,如果高频在初始压缩时被切断,那么那些频率就不再存在了,因此压缩算法的这一部分在第二次压缩期间不会触及数据。我错了吗?
答案1
这实际上取决于音频的性质、参与者的听力、设备和心理和心理声学模型。
基本上,不同的心理声学模型会丢弃不同类型的信号,因此你会失去不同的事物。
我个人会避免这样做,但如果你有要做到这一点,你的设备可能一开始就不是那么好,而且你可能没有注意到——我无法分辨大多数声卡上的 flac 和 320vbr 之间的区别,或者我过去可能重新转换过哪些音轨。
我以前也做过类似的事情(降低音乐采样率),说实话,在大多数设备上,我都分辨不出区别。我建议你试一试,盲测一下,大多数情况下,你都分辨不出来。
答案2
信息不可避免地会丢失,但除非您是使用顶级设备的音响发烧友,否则差异可能不会很明显。
将任何数据(无论其是否已经是损毁格式)转换为另一种损毁格式都会导致信息丢失,因为压缩算法始终会丢弃源数据中的数据。但是,由于此操作是在高比特率的格式之间执行的,因此损失将相当有限。有关更多信息,请参阅这篇有关代际损失的维基百科文章。